

1890年—1892年,油畫,45×57厘米,巴黎奧塞博物館藏。
1912年起,畢加索轉向其「綜合立體主義」風格的繪畫實驗。他開始以拼貼的手法進行創作。這幅題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顯示了這種新風格。
在這幅畫上,我們可分辨出幾個基於普通現實物象的圖形:一個瓶子、一隻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們都是以剪貼的報紙來表現的。在這裡,畫家所關注的焦點,其實仍然是基本形式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此時卻是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對待。在分析立體主義的作品中,物象被縮減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為許多的小塊面。畢加索以這些塊面為構成要素,在畫中組建了物象與空間的新秩序。他通過並置和連接那些筆觸短促而奔放的塊面,獲得一種明晰剔透的畫面結構,反映了某種嚴格而理性的作畫程序。而如今,在綜合立體主義的作品上,他所採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現實物象為起點,將物象朝著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為起點,將基本的形狀及塊面轉化為客觀物象的圖形。這就是說,他在表現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經把一個抽像的畫面結構,組織和安排妥當了。通過對塗繪及筆觸的捨棄,他甚至獲得一種更為客觀的真實。他採用報紙、牆紙、木紋紙,以及其他類似的材料,拼貼出不同形狀的塊面。這些塊面,一方面顯示著畫以外的那個世界,另一方面則以其有機的組合而顯示出畫的自身世界的統一性和獨立性。難怪他的畫商及好友卡恩維勒會如此地評價他:「即使沒有擺弄畫筆的本領,他也能搞出絕佳的作品。」在這幅拼貼的畫上,左邊的一塊報紙表示一隻瓶子,那塊印有木紋的紙,則代表著一把提琴。而幾根用木炭筆勾畫的堅挺的線條,則使這種轉換得以實現,並且將那些不相干的拼貼材料,納入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
這種拼貼的藝術語言,可謂立體派繪畫的主要標誌。畢加索曾說:「即使從美學角度來說人們也可以偏愛立體主義。但紙粘貼才是我們發現的真正核心。」在這種拼貼語言的運用中,畢加索顯然比別的立體派畫家(如布拉克、格裡斯等)更為大膽和富於幻想。別的畫家在拼貼不同的紙片時,多少要顧及到是否符合現實邏輯的問題,他們總是把木紋紙限於表示木質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畢加索則全然擺脫這種約束。在他的畫上,一張花紋牆紙可用來表現桌面,一張報紙也可剪貼成小提琴。畢加索曾在與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談中,闡述了他對於拼貼的看法:
「使用紙粘貼的目的是在於指出,不同的物質都可以引入構圖,並且在畫面上成為和自然相匹敵的現實。我們試圖擺脫透視法,並且找到迷魂術(trompe L'esprit)。報紙的碎片從不用來表示報紙,我們用它來刻畫一隻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張面孔。我們從不根據素材的字面意義使用它,而是脫離它的習慣背景,以便在本源視覺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後定義之間引起衝突。如果報紙碎片可以變成一隻瓶子,這就促使人們思考報紙和瓶子的好處。物品被移位,進入了一個陌生的世界,一個格格不人的世界。我們就是要讓人思考這種離奇性,因為我們意識到我們孤獨地生活在一個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侶筆下的畢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頁)
心得:說真的,第一次用processing,真的很不好用,而且又是畫世界名圖,真的很難看出跟原本的圖是接近的,而且用PhotoImpact話也不是很好畫,不過還好是幾何圖形,否則一絲一毫都畫不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